Wednesday, May 6, 2020

政府每一次宣布紓困,都自以為是「德政」,卻像在打擊誠實納稅人

========= 行政院長蘇貞昌手持長長的撞球桿,比劃著身後牆面上放到超大的文字,逐條說明政府最新的紓困方案,凡舉廣告牌、賣玉蘭花及農漁生產者,將排富發放每人一萬元。這已是不知道政府第幾次追加紓困對象,這類措施如同無盡的迷宮繞來繞去,紓困對象看似不斷擴大,但絕大多數辛勤的勞動者始終不在其列。政府每一次宣布紓困,都自以為是「德政」,卻像在打擊誠實納稅人。 之所以如此,可能原因有三:其一,政府假定一般勞工都有正常穩定的收入,因此無需再特別給予額外照顧,這當然是錯誤的假設,勞動者所得差距極大;其二,政府對疫情衝擊的評估失準,所以一再追加特定族群,卻總是遺忘一般大眾的辛苦;其三,政府把紓困當成自己向百姓施恩的「特權」,卻忘了這些資源皆取自納稅人的辛勞所得,渾然忘了他們的存在。 疫情期間許多產業或企業受到重創,政府發錢紓困或協調金融機構助其度過危機,當然是必要之舉。但政府對個別民眾發放現金補貼,在選擇優先順序上,卻大有可議之處。以第一波發放的一千多億元現金補貼為例,對家有老人兒少的低收入戶每人每月給予1500元補助,未免太微薄。相形之下,近十萬名計程車司機和遊覽車司機每月可領一萬元,近百萬名水電工、營造工或「自營作業者」則一次發放三萬元。由此看,不同業別或族群的待遇未免太過懸殊。 也正因為第一波的現金紓困對象太過狹隘,未照顧到許多困苦民眾;因此蘇內閣又追加納入「農漁民」及「未加保勞工」兩大族群計170萬人,每人發給一萬元。但是,這樣的分類選擇,顯然有很大的問題。在路旁舉廣告牌、賣玉蘭花的人,確實是弱勢勞工無疑;但把120萬農漁民列為紓困對象,就算有排富條款,亦令人難以苟同。尤其不公的是,首波已有農民計入「自營作業」的三萬元紓困對象,現在又擴大補助;反倒是實際經營農作的「青農」,因兩頭都資格不符落空。這種補貼法,怎不讓人氣憤? 碰上新冠病毒這樣的百年疾疫,所有國家都難以倖免,此刻紓困措施講究的是既快又準,要公平和效率,也要減少行政耗損。但台灣的紓困方案,更大成分似乎取決於部會首長的政治角力。例如,政治實力大或政治角色重的交通部和農委會,輕易攻城掠地爭取到資金;相形之下,經濟部和勞動部就因說話分量不足而被壓縮,一般勞工受到的照顧明顯不足。 觀察其他國家這次的紓困,不少是以全民為對象發放現金。例如,川普政府發給每個成人1200美元,已婚配偶可領到2400美元,受撫養兒童每人500美元,是很實惠的補助;而且錢直接匯入帳戶,民眾不必申請。香港則是發給18歲以上永久性居民每人一萬港幣,但須提出申請,七月開始發放。新加坡則是發給21歲以上公民六百星幣,折合約12000台幣,四月即直接入帳。日本原本決定發給特定家庭30萬日圓,後來取消,改發給全體國民每人10萬日圓,約台幣2萬8。 這種俗稱的「直升機撒錢」法,主要作用有三:一是快速公平,不必由政府層層審核決定誰符合資格;二是對民眾支持政府共同度過疫情,表示感謝和安撫;三是充實民眾荷包,讓他們有餘裕可以消費採購,兼收振興經濟之效。反觀台灣,蔡政府為了不受歡迎的「酷碰券」,修來改去,至今仍找不到更好的發行方式。而對照我國兩波發放現金的諸多條件,申請民眾窮於奔波,看盡官僚臉色,而其他上千萬勤勞工作者則一次次被排除。只能說,政府機關算盡,分配資源的權力欲耍盡,卻忘了撫慰配合政府度過疫情的納稅大眾。這真是一個傲慢又缺乏溫情的政府。